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验学习 >> 网评精粹 >> 网评 >> 正文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学习青年习近平 立足岗位踏实干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31日 15:10来源:三晋红E网 点击率: 次

按照部机关党支部的统一部署,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中央党校出版的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中很受教育,很受启发,很受感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采访实录的形式通过“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叙述了29位受访者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讲述了习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此书是习总书记七年梁家河插队情景的真实展现,是总书记插队期间刻苦学习、艰苦奋斗、为民干事的真实写照,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我原原本本、逐字逐句的阅读了这本书,从书中得知习总书记是当时那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三个最”,即插队知青中年龄最小、插队的地方条件最艰苦、待的时间最长的知青,在穷乡僻壤的黄土高原先后克服了“四关”,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磨练了意志和品格,这样的经历让人佩服,看着他们讲述的真实故事,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通过读书思考,我总结出了青年习近平具有的四点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学习。

一、学习他思想上求进步,怀远志

习总书记出生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随共产党、追求真理的老革命。父亲习仲勋曾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母亲齐心13岁参加革命,17岁入党,几十年转战南北、一心向党。父母的奋斗经历和浓郁的革命氛围,使习总书记从小受到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到陕北插队后,不管当时是怎样复杂的政治环境,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先天的红色基因”驱动着他加入党组织的意愿从未改变,一刻也没有停滞。7年的插队经历、农村生活,7年的同甘共苦,不仅使他和陕北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使他从小就对农村、农民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和感悟,在那里让他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从那时起就立志要做大事、为民办实事,青年总书记志存高远,对改变国家、人民和民族的命运增添了毅然决然的抱负和担当。

二、学习他学习上有恒心,重方法

我留意到书中受采访的每个人几乎都谈到了习总书记爱学习,不仅爱学习、善学习还能做到持之以恒。从刚插队到梁家河带的行李,就能看出青年习总书记酷爱读书,别的知青箱子里放的都是衣服、日用品和食品,总书记的两个小箱子除了必备的衣物外全是书籍,搞得原本想偷懒专挑了两个小箱子替拿行李的社员一头雾水:“这箱子看着不大,咋这么重呢!里面装的金元宝吗?”。总书记读的书涉猎广泛,有哲学、政治、经济学、军事、中外文学等多个方面,《共产党宣言》《中国通史简编》《毛泽东军事文选》《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等等这些名著都是在知青岁月中研读的。青年总书记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据他同铺雷平生说,他能够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白天去山上劳动间歇期间看书,夜晚回到窑洞常常点着煤油灯看到深夜。他读书讲究方法,注重分析对比,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集中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这样学到的观点,是一个立体、全面的观点,既掌握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点,也养成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

三、学习他工作上讲原则,求实效

习总书记不仅在知青插队期间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还当上了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后来又被群众推荐上大学,这得益于他公道正派,头脑灵活,敢说敢干,工作中讲原则,为大家办实事,在群众中有威信。据当时的村民反映,青年习近平处事非常公正,当上村支书后,他更是先严格要求自己,然后再要求别人,非常善于团结同志,能够妥善解决农村矛盾和复杂问题,没有依附于农村裙带关系,知青和社员一视同仁,绝对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对不做不公正的事,大家都信服他。他心系群众,能够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了解决贫瘠山区缺柴少炭做饭照明的问题,他大办沼气;为了方便农具生产增加村里收入,他开办铁业社;为了方便村民购买日用品,他办代销店;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他打深水井;为了解放妇女劳动力,他创办缝纫社;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便于浇地,他倡修大坝;为了发展种植业,他从外地引入烤烟技术;此外还搞了河桥治理等诸多基础设施建设,给村里带来了很大变化,让村民得到很大实惠,直到今天村里人还在受益。

四、学习他生活上崇俭朴,念恩情

习总书记虽然出身高干家庭,但他生活俭朴,勤俭节约,在吃穿上不讲究,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插队时,他曾在村民张卫庞家吃饭,把他每个月的40斤粮票都给了主家,张卫庞媳妇做什么,他就一起吃什么,每天早上都吃玉米面和糠做的团子,由于土地贫瘠没有蔬菜基本上吃半年的酸菜,但再糙的饭他也吃得香。他上山劳动,和农民穿的都一样,布鞋穿坏了就让房主刘金莲修补一下,实在不能穿了,才做一双新的,做的不算好,他也拿上穿,一点也不挑。正是这不起眼的团子、酸菜、布鞋在那个年代确深深地印在青年习近平的心里,他感谢这片黄土地,他是黄土地的儿子。总书记在谈起这些往事时充满感情地说,延安人民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这我的心灵。“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总书记不忘梁家河的恩情,十分关心关注这里的发展,分别于1993年和2015年回到他曾经插队的地方,和老百姓拉家常、问冷暖,肯定这里的发展变化,为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这期间还多次帮助有困难的梁家河村民解决看病就医等实际难题,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心存感激、有恩必报的为民情怀。

青年习近平还有数不清的闪光点,还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一步我还要反复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入学习总书记的优良品质和工作作风,向总书记学习,向总书记看齐,立足岗位,踏实工作,以实际行动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 (临汾市委组织部 田伟)